改革开放40年|王培德:“随着祖国发展的大潮前进”

2018-10-19 11:27:50 赵新 69

人物档案】王培德:1944年生,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北京海淀区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第九、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员会主任。

时代大潮,风云迭变。回首改革开放40年,历史刻印下一代代人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恢复高考是许多有志青年改变命运的里程碑。高考大门的重新打开,让许多“追梦人”叩开了大学校门,也让“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

九三学社社员王培德的人生轨迹,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知识分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映射。

知识就是力量,苦读攻下博士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知识分子都能切实感受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改善。”提起197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王培德感慨万千。

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王培德已在甘肃地质局工作了10个年头。虽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继续求学。

当时,王培德父亲刚从新疆调回北京。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科学普及工作也是“待兴”中的重要一项,国家决定恢复出版科技杂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高士其、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光召等都为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科普文章。王培德的父亲作为1956年创刊时的第一任主编,承担着尽快复刊的“使命”。

继续求学的渴望,期待骨肉团聚的现实,都是王培德的动力。然而,动力是有了,困难却很大。“想找一本高等教育的教科书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找专业老师答疑辅导了。”王培德说:“方法总比困难多!手上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北京哪个研究所考试科目能和手里的书‘对上茬’,就考哪个研究所。”1979年,王培德经过紧张复习通过考试,成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

王培德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作报告。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无线电专业的毕业生去学地球物理,这是王培德必须要翻的第一座“大山”。王培德同期考上的研究生同学都是跨专业转过来的,专业知识得从基础打起。“一个个困难就像一道道山,别无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上。”王培德解决困难的办法只有两个字“苦读”。补外语、打基础、学专业、做论文,王培德用两年半的时间做完这一切,拿到硕士学位。

幸运女神会眷顾持续努力的人。上世纪80年代,王培德成为我国首批中——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国外教授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地震学教授吴大铭。吴大铭是国际地震学领域研究的知名教授, 他看中了王培德在无线电专业的基础、野外地质工作的经验以及喜欢思考的学习态度。在吴大铭和国内教授4年多的精心教导下,王培德再次完成了人生中的华丽转身,不仅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且成为一个真正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科研人员。

王培德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1987年,取得博士学位的王培德,成为我国地震系统首先开展用数字设备进行地震近场观测与研究的地震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王培德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多次深入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现场,取回大量第一手资料。1992年,王培德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份珍贵的调研报告

王培德的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调入商务印书馆,经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商务印书馆总编辑袁瀚青介绍加入了九三学社,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社刊《红专》的主编,王培德就在那时开始接触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的名称,在童年王培德的心中已打下深刻烙印。

“我记得我父亲担任《红专》的主编,全都是业余时间在做。他当时经常和九三学社的同仁们座谈、自发撰写参政议政的文章。我也继承了父亲的精神,为组织搞调研、写报告,都是从生活中千方百计地挤时间。”王培德说。

“参加九三学社是我的理想和追求,为九三学社做事,我责无旁贷!”入社后,王培德担任过九三中央科技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市委委员、地震局支社主委等多个职务。“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任何工作都要认真去做!”

 2004年,根据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指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开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相关问题的调研。在社市委时任主委田麦久的筹划下,王培德和课题组一起深入科技园区考察,吸取发改、科技、规划等多个部门意见,执笔完成《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增长模式的调研报告》。报告建议,中关村要重视原创性科技的研发,面向全国培养科技人才。调研报告受到中共北京市委领导的重视,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对调研报告作了批阅。这份报告获当年北京市统战系统调研报告的特等奖。

作为国内研究地震的知名专家,王培德多年坚持注重专业领域的参政议政工作。2005年,他通过九三学社协助其他专家上报建议,提出要完善我国接收国际救援的制度法规建设,建议报告被全国政协采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报告上作了批示,促使我国在此项法规得以完善。汶川地震震灾救援中,首次有多支外国救援队参与了救援。王培德说:“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我要为祖国、为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人生永远在路上

2004年,王培德办理了退休手续。在大家的印象中,退休就可以不问政事安享晚年了。但王培德认为,退休年龄只是政府规定的年龄界限,和工作能力并没有必然联系。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工作者“退而不休”现实价值。

退休后,王培德继续在九三学社中央科技专门委员会、九三学社北京市科技委、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地震分会、北京市海淀区政协等平台发光发热。2012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编写《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王培德负责编写其中“地震学”部分。“地震学”虽是小学科,但包括内容极为丰富:历史地震、基础理论、仪器制造和观测、地震工程、地震预测与预报、应用等,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他并不熟悉的内容。于是,退休后的王培德“就像当初做课题”一样——查阅文献,前后阅读的文献过百,向该书提交了约5万字的稿件。在众多专家共同努力下,这本近百万字的巨著于2017年顺利出版。

王培德研究员在宝鸡市考察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座谈会上发言。

退休后,王培德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工作中。2012年,他作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主任主持完成《关于北京科技创新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统战系统调研工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他撰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发表在著名核心期刊《中国软科学》。2016年,72岁的王培德被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还进入了“突出贡献奖”入围名单。谈到这个奖项,王培德显得很自豪:“虽然这一辈子获奖并不少,但这块奖牌确让我非常珍惜,它是对我如何度过老年生活方式的肯定。”

回顾改革开展40年,王培德发现,“自己生活的每一步都是随着祖国发展的大潮在前进。”他认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就没有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国家发展的大潮永不停歇。(杨琴冬子,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程恳)


全部